
夏潔玲
夏潔玲(Lianne Hackett)| 自由作家+編輯。 以蘇格蘭的艾爾(Ayr)為工作基地,夏潔玲早年從事戲劇服裝工作,後轉任藝術行政人員,先任職英國藝術委員會+後轉投倫敦城市大學。在擔任視覺藝術與設計項目顧問數年後,夏潔玲分別在劍橋、謝菲爾德、愛丁堡和香港等地,於視覺藝術、舞蹈、設計和建築領域開展了自由作家,評論家和編輯的職業生涯。作為自由作家,夏潔玲曾擔任舞蹈評論員(香港《南華早報》)、設計評論員(香港《號外》雜誌及蘇格蘭《Scotland on Sunday》)、創作目錄/新聞稿材料(香港 LeCadre 畫廊)、以及為包括米蘭 driade spa、蘇格蘭的 Scottish Design、愛丁堡市議會等客戶撰寫專業文章。夏潔玲所從事志願工作則包括:蘇格蘭國家舞蹈中心舞蹈基地委員會成員+主席 、香港明日展覽 (Hong Kong City of Tomorrow ) 委員會成員 、謝菲爾德的「藝術可以拯救我們嗎?:千年畫廊」(Can Art Save Us? : Millennium Galleries, Sheffield )項目志願研究員 、南艾爾郡藝術合作委員會成員+主席艾爾的「對話+艾爾服務更佳」(ayr converses + ayrdeservesbetter) 競選團體聯合創始人。夏潔玲也是蘇格蘭地理詩學中心的成員,並致力於約翰·魯斯金(John Ruskin)的社會理論和行動主義的研究。
寫在周肅磐東京展覽之前
夏潔玲
2021夏
翻譯: 趙栢偉
流行文化將我們包圍,將我們興沖沖地捧上雲霄,也將我們硬生生的摔到地上。當大家都接上區塊鏈網絡,何時何地都在伸張自我時,所謂獨立意志就是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今時今日,我們對虛擬世界的胃口,已經衍生出一種前所未見的疲勞。那是一種我們生活經驗至今未解亦未明的疲勞,一份我們對觸摸、味道、以至騷動的深切渴望。
擁抱,來一次擁抱!
只有那些別具見地的人不但安然渡過,反而能更上層樓。新冠疫情時代的逆境給我們賦予了韌力,令我們更加強大。吐出鬱抑,我們擁抱新一日的曙光,擁抱繁花盛放的嫵媚;張目四顧,我們仰視枝葉間的天空,滿目光明。
正因為我們想法不同,才有了不同態度和行動。
對我來說,這問題便植根於「尼采在想甚麼?」他將如何引導我們渡過存在與成為的迷宮。他會說:「速來,速往!」就好像跟我們肩並肩的同行著。我們深知必須去擺平那些旦夕縈迴腦袋的雜念。這答案令我們脫離妄想,讓我們敢於活在錯綜複雜的尼采迷思中。
我們看到了全部。我們看到了美麗。
引言
這是藝術家與我們分享的美。
周肅磐的《花花 》(第1季丶香港丶2020;現在是第2季丶東京丶2023),就是這樣與我們分享美。在大幅畫布上,不論是單個圖像或橫切截圖,周肅磐先以愉悅的色彩和色調表達了大自然的綻放,再靜心等待暴風雨的來臨。
一百多年前,梵高畫出了他想像中的櫻花。據說梵高雖然從未在日本居住,但總能設想自己身歷其境。梵高的花朵在我們頭上乍現盛放!彷彿我們俓在和暖地上,仰望著枝葉婆娑間那純淨的藍天,猶如對北齋和廣重的重新想像。
在梵高去世百多年後,總部位於東京的 teamLab 將他的作品重新想像為沈浸式 3D 裝置,其體驗「就像走進一幅用霓虹燈繪畫的梵高畫作」i。自由開放的東京比梵高在生時身處的阿姆斯特丹,吸引了更多的遊客。重新想像的作品比原作更具吸引力。這在虛擬技術出現前是難以想像的。《花花·第2季》中,周肅磐也引領我們抬頭仰望。從地面上仰望到他的花朵 - 那個花枝招展的天空。
《花花》的繁花很快便會在日本綻放,梵高將邂逅到他精神上的異地遠親。
「如果尼采在東京,他會做什麼?」這是我很想問哲學家的問題。我想他的答案會是: 「壽司、刺生和咸李子;豆腐和照燒;對,還有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我想尼采會以簡短的格言形式創作俳句。
日本俳句代表純真、純正,有如禪宗。
俳句的藝術讓我們學會以尼采的「緩慢的美麗之箭」(slow arrow of beauty),去欣賞礫石中的耙痕、樹上的新芽和月夜的寧靜。俳句的代表了一個純真的時代,斯時藝術家為人所尊敬,詩人為人所稱道,而人民則相敬如賓。他說的是一個不同於當下的時代,一個我們想要重新發現和뿟復的時代,可惜我們已經丟失了路線圖。法國作家亞蘭·傅尼葉 (Henri Alain-Fournier) 在其著作《美麗的約定》(Le Grand Meaulnes) 所美妙呈現的逝去的夢境丶他為失去的愛而作出的淒美的探究。
我們如何出發?
一個夢幻的地方,1980年代後期的香港。
1980年代末,我是在香港與周肅磐合作了一系列文章而彼此認識的。 當時,周肅磐是《號外》雜誌的總編輯。《號外》是一份站在潮流尖端的大型刊物,說大型是它確實是本大開度的刋物;它巧妙地抓住當兒的時代精神丶大思想丶大潮流。當時我正在 LeCadre Gallery 工作,而劉寶琳 (Polam Lau)丶Bing Kwan 與已故的 Leo Chan,就在那兒策劃了許多傳頌一時的展覽和呈獻了最佳的藝術設計。那時候的香港藝術中心、《號外》和 LeCadre,便合而成為城市文化生活的支點。在去年發行的一本刊物上, 藝術家兼當時的香港藝術中心展覽總監何慶基便談到,香港正是「建立在其適應、吸收、採納、操縱和改造的能力之上」1 原來如此。
我和周肅磐合作的《號外》系列文章倒是野心勃勃的。周肅磐的理想是要藉此共同倡導一場思想運動:「重新思考 + 重新學習」。我們與當時香港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高級講師馬端立 (Matthew Turner) 一起探討了有關的想法、願景和可能的發展方向。 那堪稱為純真的日子,真心希望這份純真永遠不會失去。
三十多年後,希望還是來了。 劉寶琳策劃丶創作及監製的《都是愛 》2 於 2020年出版了。它是對愛的致敬之作,為那種充滿激情的欲望、渴求和情感而致敬。限量版是名副其實的重量級作品:其重量足有 7.5公斤!它是劉寶琳向 LeCadre 眾藝術家致敬之作,發行量只有 150 本,著實令人愛不釋手。正如著名的設計師約翰·莫福德 (John Morford) 形容 LeCadre 所說的那樣,它「非常頑強、堅定和歷久不衰」。從今以後,我們所有人都需要這種態度。這些日子,儘管有些人說回歸是純真的反命題,但是我們繼續擁抱希望。或許,我們現在更需要的是「放下思想 + 忘記所學」。畢竟,要「重新」出發丶便先得「放下」執著。
那麼,尼采將如何應對我們失去的純真? 或許他會將瞄準箭頭往外發射,給予我們有力的格言:「我的幸福公式:是,否。一條直線,一個目標……」3
藝術家的第一階段
周肅磐的首個藝術展覽,是七丶八年前以《山不動》為題 (玄黑系列丶香港丶2013 年;素白系列丶北京丶2014年) 的一系列炭筆畫作及和裝置作品。先是玄黑系列在香港中環列為歷史建築的藝穗會畫廊展出;其後素白系列便在北京三里屯瑜舍,在那處由日本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偌大空間內登場。兩個空間對比鮮明,其實亦別有用意。如今已成傳奇的香港藝穗畫廊前身為原英資牛奶公司一個凍倉所在。香港藝穗畫廊的歷史建築跟隈研吾為瑜舍設計富現代性的建築,兩者互相輝映。隈研吾設計瑜舍的靈感來自傳統的北京四合院民居,其中央庭院四面都是建築物。在瑜舍中,周肅磐展出了他與方美寶合作那超大型的標誌性雕塑裝置作品 (9米長 x 4.5米寛 x 3.5米高) ,將宏偉的大山置諸瑜舍藝廊偌大空間內。
以抽象手法併配科技裝置雕塑成美麗山巒,我們可以想像它是何其宏偉,而同場展出的還有周肅磐原始的炭筆手稿,一系列畫作同是以山為題,相映成趣。此系列炭筆畫流瀉技巧源自中國水墨筆觸,卻以炭筆繪到畫紙上。效果是黑白分明。從白到黑的比照,在瑜舍藝廊黝暗空間闢劃出亮白裝置,正是對自然最崇高、深刻和謙卑的超然的寫照。
《山不動》是周肅磐在新千禧年代初首度發表的作品,彼時亦是他從創意文化/商業管理的混搭世界過渡到他的純然藝術天地。變化之大亦不下於他雕塑裝置的山巒。看到周肅磐對藝術懷抱滿腔熱情,讓我既震動又驚喜。
周肅磐是倫敦商學院的管理碩士生。正如他母校的教授꿴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說,這種轉變不足為奇:「變化只是代表成長的另一個詞,也是學習的同義詞。 只要我們願意,大家都能做到,並樂於做到。」4 而周肅磐做到了,他正式開啟了他的純藝術征程。
非理性時代忽然間似乎都變得合理了。 在尼采世界中,諷刺總會泛現,我們且看看其常識性格言,「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5
《山不動》標誌著周肅磐人生中的一個關鍵:他找到了原因;找到了他的目標。
在《山不動》中,周肅磐通過各執一端的黑白色調,實現了他矢志創造的野心項目:將歷史快速倒帶,回溯人類存在之前的洪荒世界,回到地球誕生的時代。
這篇文章的念頭,亦是我聽見周肅磐在香港和北京三里屯的畫廊地板上,都迤邐刮印上尼采的緩慢的美麗之箭,作為展覽的註腳時而萌生的。
引介第二階段
周肅磐在《山不動》接下來的六丶七年裡,一直默默耕耘。他從山峰下坡,從美學和地貌語言下坡,他抓緊當下:平原上的幸福。《花花》即是刻下的轉捩點。在田野、山谷和草地的豐富現象中,他發現了花草的鬱鬱蔥蔥和繽紛色彩。 他發現了自己的第一人稱視角,一種當下的「現象」。
《花花 》就是成果。它是周肅磐刻意放下先前的黑白調子,換上了璀璨色彩。《花花 》是他對「當下」的歌頌和感恩。藝術家在《花花 》中發現了尼采的「太陽黑子」。
顏色在周肅磐的調色板上給炸開了。繁花綻放的繽紛色彩愉悅地絮語呢喃,彷彿趁著畫布上開心滿灑丶翩翩起舞的陽光,齊聲和唱,《花花 》的筆觸充滿能量和生命力。就好像周肅磐希望通過禮讚大家周遭的大自然,為人們送上樂兒 。在花園丶公園丶草地和陽台,在鮮花盛開的任何地方和所有地方為人們帶來歡呼一樣。 藝術家想帶我們漫步在他的仙境中。
周肅磐以他一貫孩子氣的笑語,形容他的作畫說,繪畫就是一種標記。標記著他與周遭世界於幾天內、幾週中,有時甚至幾個月、幾年間的對話。他談到童年的天真爛漫就如愛和美一般,簡單而常青,談到他的畫布「充滿愛的色彩綻放!」在《花花·第1季》中,童年的快樂和無限的幸福丶珍貴的回憶和快樂的旋律,促使周肅磐用他的畫作,記下那一片更遼闊的天空,為我們展示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無論我們在何時何地遇見花,花都為我們帶來歡樂。
我們或許不能親訪夢幻般的花園,像在英格蘭蘇塞克斯維塔薩克維爾西的西辛赫斯特 (Sissinghurst),又或在日本水戶市的的偕樂園 (Kairakuen),以至加拿大溫哥華的凡杜森植物園 (VanDusen) ,我們仍可以把鮮花帶到室內來,無論採摘自我們的花園或挑選自窗櫥盒中的花卉, 或者是來自倫敦 Nikki Tibbles Wild in Heart 花店鬱鬱蔥蔥的野花束,甚至是在洛杉磯 Bloom&Plume 咖啡店內莫里斯·哈里斯 (Maurice Harris) 一枝獨秀的花卉雕塑。眾多時裝設計大師亦有其獨特的花香時刻,七彩繽紛的刺繡、印染和串珠花卉。引領潮流的時尚花魁,響噹噹的名字包括:夏洛特·諾爾斯 (Charlotte Knowles)、里察·奎恩 (Richard Quinn) 和傳奇的華倫天奴 (Valentino)。克里斯汀·迪奧 (Christian Dior) 對花的熱愛更是其設計哲學核心。在《花漾迪奧》(Dior in Bloom) 一書中,作者引述他說話稱:「花朵是繼女人之後,上帝賜給世界的最可愛的東西。」6
室內設計師們亦樂於在牆壁和天花板上遍散鮮花,即便是以石膏鑄造或玻璃吹製的作品。譬如在羅馬的聖鹿 (The Holy Deer) 旅館,由葡萄牙建築師若昂·門德斯·里貝羅 (Joao Mendes Ribeiro) 改造的前教皇宅第,以及由 DBI 設計廔的蘇珊·露斯 (Susan Ross) 設計的阿布扎比卓美亞薩迪亞特島 (Jumeirah Saadiyat Island) 度假酒店。許多水療中心長期以來都使用以花為本的處方:在倫敦的 Ned,安妮·迪麻美爾 (Annee de-Mamiel) 便用花卉精油和草本精華液令人們的肌膚煥發青春:在阿曼京都 (Aman Kyoto),冷榨的山茶油是指壓按摩療法的不可或缺一部分。
沒有他們的花卉詞典,香水師將會茫無頭緒。英國品牌香水師羅嘉·德芬 (Roja Dove) 形容自己的花卉香水精髓稱「她們甜美,柔軟和溫馨,就像您進入花店時會受到的歡迎」。可食用的花卉在廚師的食材中佔了很大一部分,我們不會奇怪盤子上會有紫羅蘭,金蓮花,琉璃苣和其他可食用的花瓣。在香港的 Skye 餐廳,米其林星級廚師 Lee Adams 向盤子裡添加上鮮花,這些鮮花都是從屋頂花園採摘回來的。
我們在任何地方遇上的花卉都是美麗的。 花開出色彩; 色彩帶來歡樂。
花花 2 v 花花 1
假如《花花·第1季》是來一個擁抱;《花花·第2季》則是對藝術家,甚至觀眾,同是一個挑戰。
對色彩的探索不是作為理論而是作為行動,正如維根斯坦 (Wittgenstein) 所言,這是在概念清晰之後而不是科學真理之後。 如果需要一把梯子,周肅磐就會拿來用,然後把它휀掉。
《花花·第2季》自有其風險。
對於周肅磐來說,這有如闖進一個新的探險區,他要摸索那兒뿍調的色影能如何搶破明媚的彩光。周肅磐不甘心只描繪第1季的鮮豔色彩。他想進入另一個世界。在另一個世界,進一步推進整體與個體的起起落落,這是自然界成住壞空的一部分,如花開花落。
這使得《花花·第1季》所表現的歡樂色彩現在變得更加神秘。 他已經越來越接近尼采被奉若圭臬的藝術家格言,即是要感知外表世界便得有藝術的感官。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兼美學及藝術理論教授 彭鋒,在其為《花花·第1季》所寫的文章中,說周肅磐的畫作「將酒神的癡醉昇華為日神的夢幻」。彭教授的這句話正是對尼采原文 7 的重新引伸。尼采是周肅磐過去潛意識裡植根的哲學家;此刻更體現在他的當下和未來。
彭教授對周肅磐直言,告訴他,他 − 藝術家 − 現在已不再在夢想和癡醉之間掙扎,而是與天地相融。彭教授在文章結尾加上一句可被視為祝福的寄語:「令人震驚的是,神秘與極簡結合起來了。」8
亦師亦友的彭教授在文章中表達的力量和見解,對周肅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他了解到,教授正在為他指明路向,此前他儘管潛意識地有所覺知,卻至今才真正可以宣諸於口。他了解到,現在他被稱為「尼采在想什麼?」的問題定義了他作為藝術家的道路。他重新閱讀了尼采名著《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 All Too Human) 的譯本,馬上意識到教授的話將他導引至書中警句 149:
「緩箭之美。 最崇高的美是不會突然將我們帶走的美,其攻擊不會引起暴力或令人陶醉(這樣子很容易令人生厭),而是一種緩慢滲透的美,我們幾乎沒有察覺它,再次在夢中相遇; 最終,它在我們的心中徘徊良久,便完全佔有了我們,使我們熱淚盈眶,使我們心靈充滿渴望。看到美麗,我們渴望什麼? 成為美麗。」9
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才能成就對幸福的嚮往。涅盤。烏托邦。 虛無? 周肅磐沒有淹沒在虛無主義者的陰霾中,而是走上一條不同的道路,去征服自己的恐懼。
至此,且讓我們談談《花花·第2季》: 對藝術家的風險和挑戰。
周肅磐決心從春夏繁花盛開的興高彩烈過渡到秋冬天昏地暗的衰敗凋零,正如周肅磐所描述的那樣,是뿍色。
周肅磐已見識過風險:在 2018 年,他問「風是什麼顏色?」
沒有冒險者,我們的世界將變得更無足輕重。周肅磐冒險進入新領域,好像他已經將人生中待辦事項清單上的所有內容都劃掉了,已經達到了他本真的地步。 正如倫敦商學院的꿴爾斯·漢迪 (Charles Handy) 言簡意賅指出,周肅磐的「可能性投資組合」10 圓滿了。
如果彩虹代表所有可能的亮麗色彩,那麼藝術家刻下也想耍進入陰翳的色域。
周肅磐誠惶誠恐,但他也肯定地知道,他將需要探索調色板錯綜複雜的色彩主題,當中便不乏뿍調。灰代表低迷時期。灰色也許只是陰影 — 既不是顏色也不是色調。是或不是? 即便至今,真相的全部仍有待探究而未能定案。
你最後一次親吻雲朵是哪時?
這個問題可能有點深奧,但用意單純。
長期以來,周肅磐都主張自省,他不害怕來自太虛的問題。狹巴克·喬布拉 (Deepak Chopra, M.D.) 為他打開了大門。
喬布拉的語句如「幸福是沒有令人反感的事物得以持續」,體現了新時代運動中的美與真。他返本溯源去研究古代印度草藥療法,使許多人得以治癒。 今天他仍與時俱進,其手機應用程式 ChopraApp 令舉世都能投入冥想的日常。
正如喬布拉在 1990 年代成為新時代運動奠基者一樣,麻省理工學院和倫敦商學院也成為了推動系統進步的核心 – 以系統理論程式軟件 “I think” 來教授及模擬未來。當其他人尚未就位前,那是一個重要的時刻。後千禧年,麻省理工學院學者阿爾伯特·拉瑟福德 (Albert Rutherford),傳承英國藝術家喬治·威利 (George Wyllie) 自問自答的 ”Wh?sman” 批判風格,提問:「為什麼這對你很重要?」,並給出答案:「因為你是一個系統。你是大大小小系統的一部分。這包括你所屬的社區、國家/地區和物種。」11
置身這些千禧年代詰問的核心。提問就是周肅磐作為一個生猛藝術家的跳板。於是他便有了這個問題:「你最後一次親吻雲朵是哪時?」
這也關乎影片《雲圖》。 同步命運,周肅磐深信他與他人丶人與自然丶自然與宇宙之間,都有着深遠的聯繫,就像湯姆·提克威爾 (Tom Tykwer) 及沃卓斯基姊弟 (Andy & Lana Wachowski) 在 2012 年將大衞·米切爾 (David Mitchell) 的小說《雲圖》(Cloud Atlas) 拍成電影那樣。電影《雲圖》演活了大衞·米切爾小說錯綜複雜的故事,它穿越多個世代的輪迴,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講述個體人生如何互相影響,又如何通過大小事情上種種善舉來塑造未來。
米切爾的小說將時間想像成環環相扣並強化不息的的循環,而前麥肯錫管理諮詢專家兼麻省理工學院學者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在其著作《第五項修煉》中已提到:「人們孕育出新的和更廣闊的思維模式,釋放了集體的志向,令大家不斷學習如何去一起學習。」12
對周肅磐來說,昔日的虎豹別墅已從視覺遊歷轉化為聲音體驗。 對於他,釋放自由,這一切都跟音樂有關。音樂電視頻道之後,音樂與行動亦融為一體。顏彩在畫布上起舞,這位前麥肯錫人在雲圖上把點點色彩串連起來。
在我們不斷發展、相互聯繫的世界中,彼得·聖吉的強化循環理念 — 他也談到了平衡循環 — 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的工具。我們以模型理解發展的平衡。
他面對的是彭鋒教授擺在他面前的挑戰。坦然面對兩極化創造的倫理 — 太陽神主義者對酒神主義者,兩極之間有益的鬥爭。正如彭鋒教授提醒我們的那樣,尼采是以古希臘悲劇詩人蘇福克里斯為本而重新想像。
周肅磐在回應中說:「藝術家總是永無止境地尋覓『色相』。色彩丶色調。暖色丶或冷色。深丶或淺。色相無限,從來就沒有一個完美的選擇。 藝術家只能繼續上下求索。 如果不是這樣,又為什麼不呢?風險總會存在,藝術本該冒險,如果做藝術也不去拼丶不去冒險,那藝術算是什麼呢?」ii
真實中的美麗……
我們活著的人生,我們的 - 生活世界 (Lebenswelt) 13 — 是我們在每天時間、空間和身體上即時經歷的一切。 依現象學家和地理詩人的解說,生活世界是一種存在狀態,他們認為時間丶空間和意識是相互聯繫的。 生活世界是藝術家的空間。 通過冥想之道,藝術家得以長駐在非常自在的環境中。 畫布的表面不是平面而是多維的。 顏彩的潛力化為了身體、植物、生物,成為他者。
藝術家生活世界的深層生態揭示了自然的內在價令,宇宙、人文精神。無論藝術家的重點為何,都置諸一個共享的空間。作為人,我們得蒙其惠。我們像鮮花一樣盛放。在關鍵時刻,橫跨不同時區和地理界限的人們都會發現大同。這是社會學家涂爾幹探索的集體沸騰的社會學概念,即我們現在常將其稱為 「時代精神」(zeitgeist)。標籤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認識共享大愛時所共享的喜悅:對照常營業、對大衛·寶兒、對佛教。使本土成為世界。
光明
我們可以不敬畏頭上青天嗎?
生活充滿歡樂。 周肅磐稱他的新調色板為「墨彩」,以此向他美麗的妻子美寶 Rainbow 致意。
在探索色調的同時,周肅磐還想為白色定義。白色是色,也是光。 就像上帝說:「讓我們有光」。 光明照耀下,並不是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直面灰色。 白照亮了黑暗。
要知道白色亦涉及中國人「空」的概念。居中的空間丶正道。周肅磐自知白色足教人振奮。白即是光;白色是我們頭頂的雲朵,我們靈魂歸處天堂上的雲朵。
周肅磐成為藝術家之路,並不是那種從高考到藝術學院再到工作室般的坦途。他唸大學的本科是哲學。哲學訓練挑戰他的大腦思維。周肅磐不僅是哲學生,其過去的職業生涯便先後從事傳媒編輯、商業行政人員和社會觀察家。他可以在香港、高雄、溫哥華,甚至巴西聖保羅生存丶生活。他是全球公民: 作為一個知識分子,他像天真孩子那樣好奇。獨特的背景使他對世界有其別具一格的見解。
周肅磐的背景形成了他自己一套獨特的思維過程,其他人一開始可能並不容易理解,他亦難以表達。周肅磐想要為其意識到的繪畫經驗開闢新領域,要走出其藝術所建基的現象學傳統。他想深入了解超現實的狀態,那會是他自身的經驗和對人性的認識。 他遊於物內亦遊於物外 - 他的意識通達對象,他的目光卻旨在吸入對象的靈魂。
周肅磐追求美的真理和真理的美,以至其大學畢業論文亦以《美麗復現》(Beauty Restored) 為題,並研究了加拿大哲學家瑪琍·馬瑟西爾 (Mary Mothersill) 同名美學論著 14 的陳述。對美的真理和真理的美的渴望似乎一直都植根於周肅磐的作品中。他的哲學訓練使他能從眾多哲學家如維根斯坦,康德,伯克,巴代伊….. 的角度,來思考,作為藝術家的工作實踐。
巴代伊形容花迷失在 「天搖地動」中,而這亦是對周肅磐作品恰如其分的描述。「肉眼所見不僅決定了人們對各種物體之間關係的認知,而且還給定了大家對所見的定性和無法解釋的心態。因此,眼見的一朵花確實揭示了,其存在為植物的一部分此明確定義,但大家又豈能止於這種膚淺的觀察。實際上,這朵花的出現在頭腦中激起了更重要的反應,因為這朵花展示了一種晦澀的植物意象…… 一種揭示愛的存在的獨特奇想。」15
尼采將我們引向了黎明。 他問:「當我們看到美麗時,我們渴望什麼?」然後真誠地回答:「要變得美麗。」16
共享現在和走進未來
如果說 Zoom 是去年禁閉期間聯繫大家的粘合劑,那麼 Netflix 就是瑞典式餐前冷菜、宴會和獎賞。我們吃驚,哭了,笑了,我們都樂於分享。從《富家窮路》(Schitt’s Creek) 到《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 再到《王冠》(The Crown)。全都是 Netflix 的劇集節目。“Ew!” 這個字成為大家共享的話語; 象棋都變得很酷。這正是時代精神的時刻:無需解釋。只是因為大家對那些密碼信息都心領神會,那種簡單而共享的樂趣。
我們陶醉於共享經驗的喜悅 — 集體沸騰。
《花花·第2季》使我們沉浸在這種集體沸騰中。 藝術家要求我們深挖。他將觀眾抬到雲端,一直到藍色月亮,一直到樹木枝椏。 通過煉金術師手中的塗彩,我們體驗到花朵的芬芳,花瓣的柔和,風間的嘆息,藍天的雲朵和月亮的魔法,只此一夜的藍色月亮。
在這個由大數據,冷酷的政治和復雜的地緣經濟驅動的世界中,藝術家將我們引向極限之地,在這裡或許我們可以體會更多門限。天堂就在地平線上。
這裡並不是說沒有其他玄之又玄的道理。我們知道音樂嘹亮的力量–對某些人來說是瓦格納 (Wagner);對另些人而言是艾利斯·庫珀 (Alice Cooper) — 或是瘋狂的伊比沙島俱樂部之夜,擠擁的酒吧丶跳舞塲所,大家當下都興奮上腦了。我們知道長途旅行的充電作用,譬如穿過秘魯帕拉卡斯遠離人跡的小路來一次野外游泳,或前往佐治亞州見識一下第比利斯的建築瑰寶。以前是關於即時滿足、即時體驗:我丶現在。 但如今我們已經進化了。現在,更多是關於積極的、負責任的體驗。一種莫名其妙的思想聯繫。
對於某些人來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的世界是幸福滿滿的,但對另些人而言,那樣的人類世亦有如生態滅絕。新冠肺炎疫情結束了很多事情,但它也讓我們迎向更凝聚和溫和的社群主義開放。疫情肆虐不是解決氣候變化的良方。 損失太多了; 悲傷太多了。 但是,我們確實重新聯繫了,也許是出於必要,但它意義深遠。現在,在2021年及以後,我們期待在新冠疫情後能夠親身團聚。
我們有信念、愛與希望。
“您是在尋找直線嗎?/在最近這些日子/來吧,到處都是蒲公英/到處散佈” (Are you looking for straight lines / In these liminal days / Come on let’s be dandelions / Scatter all over the place) iii。生於香港的英倫創作歌手莫靄明 (Emmy the Great) 那些歌詞生動地描繪了人們像蒲公英種子一樣散佈在世界各地。不是散居海外的人,而是尋求新地方的人。我們將再次散步在那遙遠的海灘上; 我們將再次擠入那火熱的共享空間。在 Punch Drunk 誘惑下,為求酩酊大醉,我們將又忍不住沉迷於紐約舞台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的悲劇世界。我們將像奉旨般暢飲那般巫婆的啤酒,自甘沉淪在她的巢穴中。我們將潛入到倫敦東部,回味《失落莊園》(The Lost Estate) 那 The Lost Love Speakeasy 爵士天地,重温那有關愛情和希望的故事。 我們將再次在我們鍾愛的 Mere, Monica & David Galetti’s 餐廳,在那法國/南太平洋式 Fitzrovian 空間中,分享彼此盤子中的食物。
我們從分享的經驗再度感受到喜悦。擁抱,再來一次擁抱。
畫廊、劇院、音樂廳–這些詞像稀有的異國風物一樣掛在嘴上。在2021年,我們將在全球範圍內,從東京到都靈再到台北,將此類詞彙在我們的新常態上重申。我們將如鳳凰般再次長鳴。
尼采在想什麼?他肯定會解決所有的修辭問題–振聾發瞶。 他將重新刺激我們的思想並重新振奮我們的心靈。 他會帶我們回到藝術空間,問我們:「您看到了什麼?」他將為我們重新裝備以面對新的生活,讓我們走上新的征程。 詩意是:「一首詩不應在乎意會/而應在乎存在。」17 一首詩如是,一件藝術品也如是。
《花花》就是這件藝術作品。
參考書目:
1. 何慶基《不離地藝評 ─ 何慶基剪報集(一九八〇—一九九〇年代)》,手民出版社,2020
2. 劉寶琳 《都是愛》Polam Lau, It is All About Love, LeCadre Gallery, 限量版 (150本), 2020
3.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朝暮》Friedrich Nietzsc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德文原著, 1889, Maxims and Arrows 英譯本 R.J. Hollingdale, Penguin Classics出版, 1968
4. 꿴爾斯·漢迪,《非理性的時代》Charles Handy, The Age of Unreason, 1989 初版
5. 弗里德里希·尼采《偶像的朝暮》Friedrich Nietzsche, Twilight of the Idols, 德文原著, 1889, Maxims and Arrows 英譯本 R.J. Hollingdale, Penguin Classics出版, 1968
6. 《花漾迪奧》Alain Stella, Naomi Sachs & Justine Picardie + Nick Knight, Dior in Bloom, Flammarion 出版, 2020
7.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Friedrich Nietzsche, Human, All Too Human: A Book for Free Spirits, 德文原著, 1878. 英譯本 translation by Marion Faber & Stephen Lehmann, Penguin Classics 出版, 1994
8. 彭鋒教授《周肅磐的痴與夢》, 2020
9.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Friedrich Nietzsche, Human, All Too Human: A Book for Free Spirits, 德文原著, 1878. 英譯本 translation by Marion Faber & Stephen Lehmann, Penguin Classics 出版, 1994
10. 꿴爾斯·漢迪,《非理性的時代》Charles Handy, The Age of Unreason, 1989 初版
11. 阿爾伯特·拉瑟福德 《系統思想家》Albert Rutherford, The Systems Thinker: Essential Thinking Skills For Solving Problems, Managing Chaos, and Creating Lasting Solutions in a Complex World, VDZ 出版, 2019
12. 彼得·聖吉《第五項修煉 》Peter Senge,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Random House 出版, 1990
13. 埃德蒙德 ·胡塞爾《歐洲科學與現象學之危機 》Edmund Husserl, Crisis of the European Sciences and 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 德文原著,1936 . 英譯本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出版,1970
14. 瑪琍·馬瑟西爾《美的還原》Mary Mothersill, Beauty Restored, Clarendon Press 出版, 1984
15. 喬治·巴代伊《盛況下之花語: 文章選錄, 1927-1939》Georges Bataille, The Language of Flowers (1929) from Visions of Excess: Selected Writings, 原著1927-1939. 英譯本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出版, 1985
16. 弗里德里希·尼采《人性的,太人性的》德文原著, 1878
17. 艾奇鮑·邁克萊煦《詩藝》Archibald MacLeish, Ars Poetica from Collected Poems 1917-1982,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出版, 1985
其他參考 (雜誌文章丶社交媒體丶唱片):
i 太陽神雜誌 (Apollo magazine)《梵高如何構想日本》Samuel Reilly, How Van Gogh Imagined Japan, 2018. 3月
ii 周肅磐 《臉書》貼文, 2020. 3月
iii 莫靄明 (Emmy the Great) 最新創作 “Dandelions/Liminal”,來自其第四張個人大碟《April / 月音》,2020. 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