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潔華教授

  

文潔華教授自2023年起獲任為三藩市大學亞太研究所桐山教授、並為‌‌香港浸會大學名譽教授。文教授在比較美學、比較哲學、女性研究、女權主義哲學、文化研究、藝術和文化批評方面發表了大量文章。 2004年,她並以富布賴特學者身份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研究工作‌‌‌。2009 年,文教授被委為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其特大學百周年紀念婦女聯會講座教授。

文教授熱心公共服務,為香港藝術發展局、香港博物館諮詢委員會、香港特區政府的香港康文署和民政事務局,以及香港賽馬會的藝術文化遺產項目擔任顧問及其他公職。

文潔華還是多份學術期刊編委成員,包括《布盧姆斯伯里現代美學史》(英國)、《當代美學》(主編:齋藤百合子)、《希帕蒂亞:女權主義哲學期刊》(紐約威立-布萊克威爾出版社)、‌《身體美學期刊》(荷蘭羅多皮和布里爾出版社) 、和其他不同學術期刊及刋物‌‌‌‌。

炭與存有

文潔華

三藩市大學亞太研究所桐山教授

香港浸會大學名譽教授

多份美學研究學術期刊編委

2013 夏

年前,遇上周肅磬。

奇怪他瘦削的身軀怎樣可以如此發動豐富,特別是過往曾閱讀他的文字,如今目睹他敏捷快速的談吐和舉止,以至最近看他給我展示形形種種的圖則、構思、及設計後,這種感覺特別強烈。 

我大膽斷定這個人絕不會浪費自己的時間、精力、以至情感。他似豁達,不斤斤計較;但又同時精打細算,因而效率奇高。 

他告訴我這批以《山》為題之畫作,期間不過兩、三年,但執上手便放不低,且忘了世界與日月,是他為自己留下的肢體與情感紀錄。

他在日常統籌性的工作事務中盡上己任,但在創作裡卻在燃燒自己。

我在想:畫者可知自己手中的「炭」也曾是可燃燒的原材料? 

它更原可能負載過不同植物和動物的生命呢! 那些曾經精采和盡其所能活著的生命,現在於畫者手中,留下了一切活靈活現和神秘的可能性 … 

我問周肅磬為何用「炭」? 他的反應好像在說: 這對他來說是極為自然的事,沒有怎樣刻意的想過。William Kentridge 說他喜歡炭畫是因為它的 「坦率」,毋須照顧色彩的悅目和美感。


「炭」讓畫家思考,即時活現了想像;它且帶領著創作,像是說要走自己的路。 周也對我說:抓住了炭筆便不能停止。我們大抵也毋須窮追他一筆、一畫的原委。

但炭山的「重量」與「速度」,否定了純粹的抽象表現主義。

炭有它的歷史,不論炭山怎樣呈現,還總像在「再現」著它所曾經歷和浮沉過的世界。那份黑炭同時隨心移動,內裡像是蘊藏著熊熊的責任與投誠,卻同時吊詭地跟自由形影不離,是心與力之交作。

炭山在,人亦在,心靈與肉身、愛與誠、對與錯; 一切儘是「存有」的軌跡。

這是我看周《山不動》系列作品的觀感。

存有性的整體不知有多沉重,執炭的卻像連灰塵都沒有紛飛?